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,以粉刺、丘疹、脓疱、结节、囊肿为特征,常伴有皮脂溢出,多发生于青春期男女。
痤疮中医学称之为“粉刺”,历代中医文献根据其皮损特点和发病机理的不同而有多个名称,如“面疱”“面皶”“皶疱”“粉刺”“肺风疮”“粉花疮”“肺风粉刺”和“肺风酒刺”等,现统称为“粉刺”。
中医学认为,痤疮发病的主要机制在于肺经风热、湿热蕴结、痰湿互结和冲任不调。患者或因过食油腻,脾胃积热,上熏于肺,外受于风,致肺经郁热而成;或因脾胃运化失常,化湿生热,湿热蕴阻肌肤而成;或因脾胃积热,熏蒸于肺,日久煎熬津液,痰瘀凝结而成;或因肝肾阴虚,冲任失调,相火妄动,熏蒸头面所致。
中成药用药方案
(一)基本原则
以扶正祛邪为原则,轻者宜疏风清肺,辅以清热养阴;较重者应以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、消肿止痛为主;重者治宜凉血活血,化痰祛瘀;同冲任相关者,应调节冲任,滋补肝肾。具体应根据患者体质、皮损特点、自觉症状、舌脉,辨证选用中成药内服、外用。
(二)分证论治
1.肺经风热证
【证候】皮损可见粉刺和炎性丘疹。皮损以黑白头粉刺和红色丘疹为主,偶见脓疱,可伴有轻度痒痛感。或见颜面肤色潮红,口干咽燥,小便黄,大便秘结。舌尖红,苔薄黄,脉浮数或弦滑。
【治法】宣肺清热,辅以清肺胃实热,通利二便,养阴润燥通便。
【中成药】银翘解毒丸、消痤丸、防风通圣丸、芩桑金海颗粒(表1)。
2.湿热蕴结证
【证候】皮损以丘疱疹、脓疱和结节等为主,疼痛明显。可伴有口苦、大便秘结或黏腻或便溏。舌质红,苔黄腻,脉滑。
【治法】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,消肿止痛。
【中成药】金花消痤丸、一清胶囊、美诺平颗粒(表2)。
3.痰瘀互结证
【证候】皮损以暗红色囊肿和结节为主。可伴有纳呆,大便不调。舌质淡或暗,苔腻,脉滑或涩。
【治法】凉血活血,化痰祛瘀。
【中成药】皮肤病血毒丸、复方珍珠暗疮片、血府逐瘀胶囊、大黄?虫丸、桂枝茯苓丸(表3)。
4.冲任不调证
【证候】相当于有高雄激素水平表现的女性痤疮。皮损往往于月经前加重,好发于中青年女性。月经前面部皮疹发病或加重,皮损以粉刺、丘疹为主。常伴有月经不调,心烦易怒,腰膝酸软。舌红,苔薄黄,脉弦细。
【治法】调摄冲任,辅以滋补肝肾之阴,清虚热。
【中成药】丹参酮胶囊、功劳去火片、逍遥丸、当归苦参丸、六味地黄丸、润燥止痒胶囊(表4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