蜉蝣在历史长河中首次登上文人墨客的舞台
,并且一鸣惊人,引发了古人浓厚的创作兴趣。
《诗经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
名气最大的当属苏轼《赤壁赋》里的那句“
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
”,虽然这篇赋不是专门描写蜉蝣的,但作者通过蜉蝣感叹了自己
生命的短暂
以及
人类的渺小
,生动形象,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。
古人为何如此
偏爱蜉蝣
?它们短暂的一生究竟有何值得关注的地方呢?深入了解蜉蝣之后,相信你心中自会拥有答案。
微小生命的代名词
蜉蝣的一生实在太过短暂了,来这世间走一遭,一盏茶的功夫便是生死轮回,实在充满了难以诉说的悲情。“朝生而暮死,与蜉蝣同寿”,
“朝生暮死”
这个词汇便是
蜉蝣的代名词
。然而,你能够想象如此短命的生物,已经在地球上
延续了至少两亿年
吗?
蜉蝣:我可是和恐龙玩过的活化石
摇摇晃晃两亿年
蜉蝣目统称蜉蝣,物种历史相当悠久,具有古老而特殊的性状。虽然距今关于蜉蝣的化石记录不完全,但已知的
最早的蜉蝣化石来自并石炭纪
(约 3.232 亿至 2.989 亿年前),
比恐龙还早了一亿年
。并且,它们似乎
在二叠纪
(2.989 亿至 2.522 亿年前)期间
大量繁衍存活
,种群兴盛。
三尾拟蜉蝣化石
如此算下来,这种不起眼的、短命的小昆虫,已经拥有了至少两亿年的历史,它们摇摇晃晃地飞行,见证了地球无数变迁与换代。蜉蝣的名字来源于希腊语ephemeros,意思是“短暂的”,它们
长为成虫后的寿命只有几小时到一天不等
。
蜉蝣体型极其微小,只有3-27mm左右,但全身却长有非常
完整健全的器官
。成虫拥有大大的眼睛与短细的触角,纤细的身体更加凸显了眼睛的庞大,它们也因此被描述为“虫眼”。背部长有一对
不能折叠的透明翅膀
,带有垂直和水平的纹理,精致美丽。
雨中的蜉蝣
它们的外观看起来有点类似于蜻蜓,实际上它们的确能与蜻蜓攀上那么一点亲戚关系,只不过这关系隔得太远了。二者都属于古翅类昆虫的大分类之下,是
古代昆虫群
的一部分,但却属于不同的科目。
有的蜉蝣物种还长有一对微小的圆形翅膀,在较大的翅膀后面,很难被第一时间察觉,这是它们高度退化的后翅。大部分蜉蝣身体的末端长有两到三根看起来像线的尾巴,长度甚至超过了身体。不同种类的蜉蝣颜色和大小各不相同,但它们往往
与背景融为一体
,以此来
伪装隐藏自己
。
蜉蝣
蜉蝣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,除了北极和南极洲,它们
遍布世界各地
。全世界已知的蜉蝣有
3,000多种
,中国有记录的大约是250余种。
脆弱又顽强的种群
在人类的眼里,蜉蝣这种极其短命又微小的生物的似乎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,它们看起来如此脆弱,几乎能够忽略不计。
然而,蜉蝣的生命力却人类所想象的顽强许多,因为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蜉蝣个体,汇聚而成的
群体基因却异常稳定
,它们繁衍至今,几乎也没有受到人类的活动的影响。
另外,蜉蝣成虫的寿命的确很短,但蜉蝣的一生其实经历了
卵、稚虫、亚成虫和成虫四个时期
,是所有昆虫中唯一存在亚成虫与成虫2个具翅成虫期的种群。蜉蝣的变态类型为
原变态
,稚虫生活在清澈的浅溪流中,也有些生活在静谧的湖泊边缘。
蜉蝣的幼虫就没成虫好看了
随着稚虫年龄的增长,它们开始发育,长出能够控制水流、吸收养分、摄入氧气的气管鳃。蜉蝣幼虫
以藻类、微生物、腐烂的动植物等组成的有机物质为食
,这一时期可以持续数月到一年,甚至是三年。
成熟的稚虫会长出1~2对黑色的翅芽,它们会
蜕皮20~40次
,然后进入亚成虫期。这一时期它们的外观发育已经和成虫类似,历时极短,通常只持续几分钟,时间长的在24小时左右。一旦蜉蝣长了翅膀,
进入成虫阶段,它就不能再进食了
。
蜉蝣蜕皮
因此
成虫没有嘴
,它们的消化道里面涨满了空气,肠道形成一个封闭的气球,使其能
轻易浮出水面
,飞行起来也异常轻盈。
这也是它们短命的原因,因为任何动物都需要食物与能量才能够生存,不吃不喝的蜉蝣根本活不了多久,大约
在数小时或一天内死亡
,最长的可以坚持7天左右。
“盛开的蒂萨河”
在变成成虫以后,寿命只有一天的蜉蝣是如何度过余生的呢?答案便是
寻找配偶
。在东欧,每年的盛夏,蒂萨河“盛开”的美景总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去观赏。“盛开”的不是什么品种的花朵,正是
数以百万计的交配的长尾蜉蝣
。
盛开的萨蒂河
它们成群结队,几乎是一瞬间便出现于河面之上,形成了“盛开的蒂萨河”美景。在短短数小时即结束生命前,蜉蝣必须完成最后一项重任,寻找配偶并交配繁殖,这也是它们
短暂生命中最浪漫、最绚丽的时刻
。
为爱而生,为爱而死
某种意义上来说,蜉蝣这种生物从头到脚都是为爱情所设计的,在发育成熟后,它们的
口器和消化道都已经完全退化
,肠胃变成了一个
气泡
,
飞行起来更加轻巧灵活
,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它们更快、更方便地寻找到交配对象。
即使在广阔天地间,飞行得筋疲力尽、饥肠辘辘,它们也无法吃下任何食物。因为进食只会浪费它们寻找配偶、生育后代的时间,可以说,蜉蝣成虫完全蜕变成了一个
移动的精巢或卵巢
。
蜉蝣:只有一天,速来
蜉蝣交配产卵后,
雄虫随即便会死亡,雌虫会存活得稍微久一点
,等到产下受精卵后也随之而去。它们产生了新的后代,稚虫耗费一到三年的时光茁壮成长,只为变为成虫后延续繁衍子嗣、传宗接代的使命,简直就是
为爱而生,为爱而死。
蜉蝣的求偶方式非常浪漫,每年的春季与夏季,成群的蜉蝣雄虫聚集在一起你,进行一场美妙的
“婚飞”
。蜉蝣雌虫会在一群雄虫里挑选心仪的配偶,最终与之完成交配的使命,颇有些
“自由恋爱”
的味道。
怎么做到在这种环境下划船?
为了保证顺利产下子嗣,它们不吃不喝,专注于与配偶
不停地交配、产卵
,一切结束以后,蜉蝣成虫短暂的生命便走到了尽头。因此,人们又常常用蜉蝣比喻忠贞、美好的爱情,因为蜉蝣在得到爱情之后,便会心满意足地死去。
但不得不说,这一渺小种群的生存策略非常有效,它们种类繁多,遍布世界各地,从两亿多年前延续至今,成为
昆虫界的“活化石”
。
交配、繁衍是动物们刻在基因里的本能,“为爱而死”的生物并非只有蜉蝣一类。在昆虫界,许多雄性都会
在交配后异常疲惫以走向死亡
,例如
苍蝇、蟑螂和蜜蜂
等。因为对于雄性来说,交配结束便意味着它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使命完成了,失去了活着的意义。
被蜉蝣“淹没”
这听起来似乎很残酷,但这其实是物种进化与自然选择的结果。大多数昆虫一生都只能生育一次,
雄性昆虫
如果在交配后继续活着,便会
消耗食物
,增加雌性昆虫的生存竞争,
不利于后代的出生
。
此外,昆虫的寿命与
自身的营养储备
也脱不了关系,
雄性昆虫的精液富含大量营养物质
,一方面能够吸引配偶进行交配,另一方面又能给雌性昆虫补身体,这些消耗的都是自身的能力。诸如蜉蝣等昆虫成虫后又
不再进食,失去了大量营养
,自然
无法再支撑起自己的身体
。
不容忽视的生态价值
在过去,蜉蝣也曾被人们当做是害虫,因为它们
偶尔在市区大量聚集
,成群结队出现,会引发局部的小骚动,美国的城市就曾经遭受蜉蝣群体的入侵,惊动了该区域的气象雷达。它们会被灯光吸引,聚集在建筑物和树干的表面。死后会留下
难闻的气味
,成堆的蜉蝣尸体很可能会引发某些人的
过敏
。
蜉蝣淹没大桥
不过,这些看上起都是无伤大雅的一种滋扰,蜉蝣总的来说对人类是
没有危险
的。尽管它们长着细长的尾巴,看起来像是一种刺人的昆虫,但它们既不咬人也不蜇人,因为它们没有嘴巴,蜉蝣成虫的
唯一的目的便是繁殖
。
蜉蝣不但不算是害虫,相反,其稚虫在水中生活时还会
以孑孓(蚊子的幼虫)为食
,吸血、传播疾病的蚊子无疑是令人类感到最为头疼的生物,所以蜉蝣的存在对于人类来说还算是
有益
的。
孑孓
鉴定水体质量的重要标准
此外,蜉蝣还具有相当可观的生态价值,因为蜉蝣
对水质非常敏感
,它们只偏好生活在干净的水源中,因此,溪流、湖泊附近
出现大量蜉蝣
是代表着
当地环境质量良好
。
在整个水下生物链中,蜉蝣是
初级的消费者
,它们的存在对整个河流生态链的维序极为重要。大量栖息的蜉蝣会吸引许多鱼类,提高捕鱼的成功率,
促进渔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
。
水中蜉蝣
结语
蜉蝣并不会为自己短暂的一生长吁短叹,对死亡多愁善感的只有人类。在我们为蜉蝣短暂生命悲叹时,也许它们对于一天的时间已经足够满足。
有人会问,蜉蝣这样渺小的生物存在的意义是什么?当然有意义,它们只用短短一天便完成了生存、繁衍与落幕一系列人生大事,“
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
”,可谓干劲十足,乐在其中。
做虫呢,最重要的也是开心嘛
生命的意义并非存活时长所决定,蜉蝣虽然个体生命周期极其短暂,但其群体繁衍的稳定性远高于大部分生命周期长的生物,这难道还不是一种
胜利者
的姿态吗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